基本情况:孟钟捷,历史学系教授,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学术经历:1996-2006年,在BET365体育历史学系攻读历史学学士、硕博连读;2004-2005、2012-2013年,作为国家访问学者,分别在德国不来梅大学、奥格斯堡大学进修。
学术兼职: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至今);中国德国史学会秘书长(2018至今);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2018至今);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2021至今)
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1、《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载《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2-179页。
2、《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与大屠杀历史争议――1996年的“戈德哈根之争”》,载《世界历史》2015年第1期,第55-68页。
3、《如何培育健康的历史意识――试论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历史叙述》,载《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第56-62页;后转载于《新华文摘》2013年第18期,第64-67页。
4、《试析魏玛德国劳资关系的演变――以8小时工作制的兴衰为中心》,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第48-58页。
5、《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载《世界历史》2009年第4期‚第43-5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2期‚第59-65页。
6、《劳资利益团体合作与一战结束前后的德国社会――试论<斯廷内斯-列金协议>的起源及其意义》,载《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第92-99页;后转载于《下笔须论二百年:王养冲先生百岁华诞献寿文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页。
7、《一位“入戏的观察者”:德裔美国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2-126页。
8、《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55-60页。
9、《1918-1924年阶级合作模式的尝试与一战后德国劳资关系的起伏》,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17-124页。
10、《魏玛德国失业保险体制的兴与衰――兼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限度》,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05-111页。
11、《试析魏玛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兴衰》‚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77-681页。
12、《纳粹党的企业代表会政策与德国经济民主的消亡》(第一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48-253页。
13、《德国大屠杀纪念日刍议》,载《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第153-160页;后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5期,第130-131页。
14、《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第157-164页。
15、《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的可行路径――从德国历史教育学改革模式谈起》,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142-145页。
16、《后真相与历史书写》,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
17、《试析联邦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发展(1949-1990)》‚载《安徽史学》2010年第6期‚第97-102页。
18、《试论魏玛“福利国家”的早期实践(1918-1920)》,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第5-1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5期,第47-54页。
19、《现代性与社会政策改革――1890-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探析》,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第10-15页。
20、《国家博物馆与全球史教育》,载《读书》2015年第9期,第169-175页。
21、《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研究趋向刍议》,载《国际史学研究论丛》,第1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第202-212页;后经修改发表在《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87-93页。
22、《评夏德明<全球视角下的全球史:在一个建立联系的世界中之理论与方法>》,载《全球史评论》第6辑,2014年,第374-381页。
23、《德国历史中的“国家”》,载《BET365体育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第25-27页。
24、《试析魏玛德国失业保险体制的建立》,载《BET365体育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第72-82页。
25、《德国历史上的住房危机与住房政策(1918-1924)――兼论住房统制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载《BET365体育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第133-138页。
26、《试析二战后联邦德国工会联盟的重建及其意义》‚载《BET365体育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0年第3期。
27、《试论德国魏玛时代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兴衰(1920-1933)》,载《BET365体育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55-60页。
28、《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载《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1期;
29、《公共历史教育和德国的战争罪责观――以1990年代末“武装部队罪行展览之争”为中心的考察》,,载《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2期,第52-56页;
30、《德国的公众史学》,载《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3期,第52-55页。
31、《欧洲意识的培育: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欧洲一体化叙述》,载《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6期,第114-118页;
32、《“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第56-59页。
33、《“经济民主”在德国的确立:试论胡戈・辛茨海默与<魏玛宪法>第165条》,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第45-47页。
34、《试论德国<企业代表会法>(1920)的缘起》,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5期,第40-42页。
35、《两德统一与“社会伙伴关系”的东扩:1990-1992》‚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1-25页。
36、《中国大学公众史学培养方案刍议――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参照》,载《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第40-44页;
37、《国家演进史中的治理结构重建――德国“独特道路论”再思考》,载《学术前沿》2014年5月上,第4-15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4年第8期,第61-68页。
38、《历史思维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来自德国的经验》,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9期,第53-56页。
39、《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历史意识”》,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第43-44页;
40、《施虐者的“受害人情结”及其出路――写在二战胜利79周年之际》,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第8页。4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冲突、呈现及其意义》,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6期(总365期),第16-17页;42、《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国民意识教育(1991-2000)》,载余伟民、刘昶主编:《文化和教育视野中的国民意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458页;
43、“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 Labor Union after WWII“‚ Ost-West-Review‚ 2009‚ No.1‚ Bonn‚ Germany。
44、The World War II in History Didactics of Chinese Middle Schools in Our New Centu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History Didactics, History Education, And History Culture.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istory Didactics, 2012.45、Populäre Geschichtsmagazine in China. Die Entwicklung am Beispiel des Magazins NATIONAL HISTORY,in: Susanne Popp/Jutta Schumann/Fabio Crivellari/Michael Wobring/Claudius Springkart (Hrsg.),Populäre Geschichtsmagazine in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 Interdisziplinäre Zugriffe und ausgewählte Fallbeispiele,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6, S. 537-552.
二、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国魏玛时代(1918-1933)的社会政策研究》(2013- ,进行中)
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德国劳资和谐关系演进研究:以企业代表会体制为中心》(2007-2012,已结项)
3、上海市规划课题:《联邦德国工会联盟与政治变迁》(2013- 进行中)
4、上海市曙光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公共历史争议:以纳粹历史争议位中心的考察》(2014- 进行中)
5、上海市晨光项目:《魏玛共和国的劳工政策》(2007-2011,已结项)
6、上海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专项科研基金:《联邦德国的社会伙伴关系:历史与经验》(2007-2008,已结项)。
三、著作书籍
1、专著:《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专著:《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一作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2016版。
3、专著:《德国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专著:《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5、专著:《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主编(第一):《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7、主编“二战战败国的改造与反省丛书”,合肥:黄山书店,2015年版。
8、译著:《德国天才》(第二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9、译著:《非自由主义的失败:论德国的政治文化》(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0、译著:《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德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译著:《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德语),上海:三联书店2007、2012年版。
四、获奖情况
1、《德国天才》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7)
2、上海市社科新人(2016)
3、宝钢优秀教师奖(2015)
4、《世界文化史十五讲》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2015)
5、《德国简史》入选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015)
6、中国人文社科最军影响力青年学者(2015)
7、申银万国奖(2009)8、校优秀党员(2009)
9、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007)